- Published on
為愛徬徨的勇氣
- Authors
- Name
- Ming Hsuan Tu
- @example
愛情作為一門精細技術的再思考:從《為愛徬徨的勇氣》看關係經營的哲學與實踐

岸見一郎(Ichiro Kishimi)是一位著名的日本哲學家和心理學家,生於1956年,現居京都。他在京都大學文學研究所完成博士課程,主修西洋古代哲學,並專注於阿德勒心理學的研究。自1989年以來,岸見一郎致力於將阿德勒的心理學理念與古代哲學相結合,並在多個領域進行演講和寫作 岸見一郎最為人知的作品是《被討厭的勇氣》,這本書探討了如何通過阿德勒心理學來理解自我價值和人際關係。該書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,並成為暢銷書,影響了許多人對於生活和人際關係的看法。此外,他還出版了多部著作,包括《老去的勇氣》和《不安的哲學》,這些作品同樣探討了人生的意義和心理健康。 岸見一郎的哲學觀點強調個體的自由和責任,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勇於面對他人的評價,並在生活中尋求自我實現
愛情究竟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,還是需要經過精心培養的能力?在現代社會中,愛情經常被浪漫化為一種自然且輕鬆的情感,但現實中許多人在關係中卻面臨溝通不良、期待落差等問題。岸見一郎在其哲學論述性著作《為愛徬徨的勇氣》中,基於阿德勒心理學的理論框架,對此問題展開深刻剖析。他指出,愛情並非命運的恩賜,而是一門需要主動學習與持續精進的技術,這種技術成為探討親密關係核心動態的基石。
愛情:技術性構建而非命運式邂逅
岸見一郎在書中闡明,愛情並非一種偶然發生的情感,而是一種高度技術化的實踐,「愛不是向下墜落,而是需要向上構築」,愛並非一種被動的、突然發生的情感,而是一種需要雙方共同努力、主動創造的過程。
- 「往下陷落」的意象通常用來形容一見鍾情、或是被愛情沖昏頭的情況。這種類型的愛情往往建立在瞬間的吸引力或幻想之上,缺乏穩固的基礎,也容易隨著時間消逝。
- 「向上構築」則強調了愛情的建立需要付出努力、用心經營。就像蓋房子一樣,需要一磚一瓦地堆砌,需要雙方共同投入時間、精力和心血,才能夠打造出堅固而美好的愛情堡壘。
他援引弗洛姆的經典比喻指出:「若一個人自稱愛花,卻從不澆水,那他的愛便無法令人信服。」這一比喻強調了愛情的實踐性維度,即只有通過持續的努力與關懷,才能維持關係的生命力,真愛需要積極地關懷和照顧對方,而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承諾。
德國的婚前儀式中,新人須共同操作雙人鋸完成鋸木頭的挑戰,這象徵了愛情中的協作性本質。這一儀式寓意雙方需要共同面對困難,並在協調與合作中構建牢固的情感聯繫。由此可見,愛情的成功在於雙方對技術性經營的持續投入。
愛上一個人是沒有理由的
「愛一個人是沒有理由的。決心去愛即是一切。」當我們愛上一個人的時候,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理由,很多時候我們也無法清楚說明為什麼會喜歡上對方。
作者認為,雖然外界條件,像是容貌、學歷、社會地位等等,看似會影響我們對伴侶的選擇,但這些條件並非愛的必要條件。 因為,美麗的外表會隨著時間流逝,而外在條件也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改變。 真正的愛,應該是愛上對方這個獨一無二的個體,而非愛上他所擁有的條件。
作者也進一步解釋,有些人會去思考「這個人對我有沒有用處?」,試圖從中找到愛一個人的理由。 但他認為,這種想法反映出這些人是以自我為中心,將愛情視為一種交換或交易,而不是真正的愛。 他認為,真正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,不應該帶有任何目的或期待。
作者在書中也提到了許多例子,說明人們在愛情中常常會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。 例如,有些人會將父母婚姻的不幸當成自己不敢結婚的理由,或是將沒有遇到合適對象歸咎於工作環境等等。 作者認為,這些理由只是人們用來逃避問題的藉口,而不是真正的原因。 真正的原因是,人們缺乏愛的能力,不願意為愛情付出努力。
愛情迷思:找到對的人就能幸福?
大眾對於愛情的一種普遍迷思,也就是認為愛本身很簡單,困難的是找到適合的對象。 許多人相信,只要找到「對的人」,愛情就會自然順利,幸福也會隨之而來。 然而,作者引用德國心理學家弗洛姆的觀點,反駁了這種想法。
弗洛姆認為,人們普遍抱持這種觀念,其實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表現 。 他們將愛情中的問題歸咎於「找不到合適的對象」,而忽略了培養愛的能力的重要性。
愛並非一種被動的情感,而是一種需要學習和努力培養的能力。 作者將愛比喻為一項技術,強調學習愛的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。
- 就像學習任何技能一樣,愛需要我們掌握相關的知識、技巧,並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練習和精進 。
- 如果只是被動地等待愛情降臨,而不主動去學習和實踐愛的能力,即使遇到了合適的對象,也未必能夠建立幸福的關係 。
有些人經歷多次戀愛或婚姻失敗,並非因為缺乏對象,而是因為缺乏愛的方法和技巧。 換句話說,即使身邊圍繞著許多潛在的伴侶,如果沒有培養愛的能力,仍然無法建立健康和幸福的關係。
不要將愛情過度簡化,也不要將尋找合適的對象視為唯一的難題。 愛情需要我們主動地學習、理解和實踐,才能夠擁有幸福和美滿的關係。
愛無法被佔有
愛並非一種「佔有」,而是一種「存在」。 作者引用弗洛姆的觀點,將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分為「佔有」和「存在」兩種。
「佔有」 是一種將物質或人視為私有財產的心態,強調控制和支配。 在愛情中,佔有式的愛表現為試圖控制對方,將對方視為自己的附屬品,而非獨立的個體。 這種心態會導致嫉妒、猜忌、控制欲等負面情緒,最終破壞愛情關係。
「存在」則是強調尊重、理解和包容,將對方視為與自己平等的個體。 在愛情中,存在式的愛表現為支持對方的成長,尊重對方的選擇,並願意與對方分享生命中的喜怒哀樂。 這種愛是自由的、流動的,不會試圖束縛對方,而是讓彼此在愛中共同成長。
作者認為,將愛視為「佔有」的觀念是導致許多愛情問題的根源。 例如,書中提到的那些試圖控制對方、要求對方隨時回訊息的人,就是陷入了「佔有」的陷阱 。 他們渴望掌控對方,卻忽略了愛情的本質是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。
相反地,作者認為**「存在」式的愛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**。 當我們不再試圖佔有對方,而是以平等和尊重的態度與對方相處時,我們才能真正體驗到愛情的真諦。
作者進一步引用了「燃燒的荊棘」的比喻來闡釋「存在」式的愛 。 荊棘雖然燃燒,卻沒有被焚毀,象徵著「存在」式的愛是永恆的、不滅的,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減。
總而言之,作者認為愛是無法被佔有的,因為真正的愛是建立在尊重、理解和包容的基礎上,而不是控制和支配。 只有當我們放下「佔有」的心態,才能體驗到「存在」式的愛,並在愛中獲得真正的幸福。
去嫉妒與反控制:平等關係的本質
書中對嫉妒與控制進行了批判性分析,認為它們是愛情的主要障礙。作者引用哲學家三木清的觀點來描述忌妒的負面特性。 三木清認為忌妒是「與惡魔相稱的屬性」,因為它缺乏其他情感在純真自然時所展現出的美感。與純潔無瑕的愛相比,忌妒總是陰險晦暗,心懷忌妒的人會不斷尋找自己不被愛的證據,並且受想像力驅使,內心充滿焦慮和不安。
作者進一步說明,愛與忌妒的共同點在於兩者都具有「謀略性」,並且都具有「持續性」。 然而,忌妒的持續性卻建立在錯誤的觀念上,因為它將對方視為私有財產。即使能勉強將對方留在身邊,卻無法留住他的心,更不可能佔有他的情感。
為了實際避免嫉妒和控制行為,書中建議採取以下策略:首先,個體需培養內在的自信心,減少對外在肯定的依賴;其次,透過坦誠的溝通表達自己的不安與需求,而非採取極端行動;最後,學習尊重對方的獨立性,接納彼此的不同,從而建立健康的情感界限與互信基礎。
阿德勒心理學將愛視為一項雙人課題,即兩個獨立個體需要在平等基礎上協作完成共同目標。尊重彼此的獨立性、接納對方的差異性,是實現健康愛情的重要前提。
關鍵在於建立自信
在書中,作者引用了哲學家三木清的觀點來解釋自信。三木清認為,所謂擁有自信,就是「了解自己的獨特性」。他進一步指出,「越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人,越不會忌妒。」
這段話的核心概念是:自信源於對自我價值的肯定,而這種肯定建立在對自身獨特性的認知之上。 當一個人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特點,並接納自己的不完美,他們就能夠建立起穩固的自信心。
書中也透過以下例子來佐證這個觀點:
- 失戀的痛苦源於自我價值的否定:*當我們失戀時,往往會感到痛苦,因為我們發現自己在對方眼中並非不可替代。 然而,如果我們能夠記住,對方當初愛上的正是我們獨一無二的特質,那麼我們就不需要忌妒他人,而是應該充滿自信地與對方交往。
- 忌妒源於缺乏自信: 那些缺乏自信的人,往往會擔心自己失去愛,因此當他們發現對方的心思稍有偏離時,就會表現出強硬的態度或責備對方。 然而,這種做法只會讓對方更加疏遠。
總而言之,書中透過引用三木清的觀點,說明了自信對於建立良好愛情關係的重要性。 作者鼓勵我們,要勇於發掘自身的獨特性,並相信自己的價值,如此才能在愛情中保持自信,並與對方建立起平等而穩固的關係。
真正的愛是無私的奉獻
「鞏固愛的唯一方法,就是學習去豐富伴侶的人生,使對方身心安適」。真正的愛是無私的奉獻,不求回報。這意味著我們應該更多地考慮對方的需求,而不是一味地索取,將「給予」視為愛的表現,而非交換條件。
- 「豐富伴侶的人生」指的是, 真正的愛人會關心對方的成長和發展,並盡力支持他們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。
- 「使對方身心安適」意味著, 真正的愛人會細心體察對方的需求,並在情感和生活上給予支持和關懷。
而這樣的奉獻也必須是雙向的,有些人將愛情視為「取悅對方」 的遊戲,認為只要不斷付出,就能夠獲得對方的愛。 他們忽略了愛是雙向的,需要雙方共同努力,才能夠建立穩固的關係。
情緒勒索的背後動機
書中引用阿德勒的觀點,說明有些人會利用悲傷情緒來操控周圍的人,並從中獲得優越感。
對處於悲傷的人來說,周遭人們的態度給了他一種被高捧的感覺。悲傷的人總是不斷在某些人的服侍、同情、支持,或給予什麼、主動對他說些什麼的情況下,嚐到如釋重負的滋味。於是開始藉著哭泣、悲嘆等情緒的爆發,對身邊的人展開攻擊。悲傷的人變成了檢舉人、法官、批判者,覺得自己比身邊其他人更高一等。在他們身上,明顯可以看出要求他人或哀訴懇求等這般特徵。
從這段引文中,可以看出阿德勒認為,這些試圖用悲傷情緒支配他人的人,其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是:
- 渴望被關注和同情:他們利用悲傷情緒來博取他人的同情和照顧,並從中獲得滿足感。
- 追求權力感和優越感:透過悲傷的表現,他們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,進而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批判他人,並要求他人服從自己的意願。
- 逃避責任和挑戰:他們可能利用悲傷情緒來逃避面對現實中的問題和挑戰,並將責任轉嫁給他人。
書中也進一步說明了這種操控行為的影響:
陷入悲傷的人一旦現身,周圍的人就會有種「不能置之不理」的感覺,或者被迫要用彷彿觸碰腫瘤般的態度小心翼翼去面對。像這樣,身邊的人好像得要「服侍」他才行似的,就這一點來說,悲傷就成了一種「武器」。
這種情況會讓周圍的人感到壓力和負擔,並且無法真正地幫助對方解決問題。
總而言之,書中透過引用阿德勒的觀點,揭露了某些人利用悲傷情緒來操控他人的心理狀態,並指出這種行為的危害性。作者提醒我們,在面對他人的悲傷情緒時,應該保持理性,並避免落入被對方操控的陷阱。
哪些行為是愛人的技術?
作者岸見一郎在《為愛徬徨的勇氣》中指出,愛並非一種被動的感受或偶然的邂逅,而是一種需要學習和付出的能力,需要透過知識和努力才能習得。
愛人的能力並非指尋找適合的對象,而是指培養愛的能力和技巧本身。許多人認為愛情問題在於找到對的人,而重點不在於找到對象,而在於提升個人愛的技術。
以下列舉作者在書中提出的「愛人技術」:
- 說清楚,講明白。不論是愛的告白,或是日常生活中提出任何主張,都應該清楚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。很多人會期待對方能猜到自己的想法,但這樣往往會導致溝通不良和誤解,無法有效傳達訊息。
作者建議,與其拐弯抹角,不如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,例如想要對方做些什麼、希望對方如何回應等等,即使對方不一定會同意,但至少能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想法。 - 關注對方,而非只在意自己。良好關係的基礎是關注對方,並且要比關注自己更多,作者認為,很多人在關係中只在意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忽略了對方的想法,導致關係失衡。他建議伴侶們要用心傾聽對方的想法,嘗試理解對方的感受,並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,才能建立真正的連結。
- **不責備,以同理心溝通。**溝通時最重要的原則是不責備對方,當雙方意見不合時,應該先耐心傾聽對方的想法,嘗試理解對方的立場,即使無法贊同,也要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。作者建議,在溝通時要避免使用批評或指責的語氣,而是以同理心去理解對方,才能有效解決問題,避免衝突升級。
- **全神貫注,活在當下。**作者引用弗洛姆的觀點,認為愛需要「全神貫注,也就是專注於此時此刻,用心感受與對方共處的時光」。作者認為,很多伴侶在相處時,心思卻放在其他地方,例如工作、手機等等,導致無法真正與對方連結。他建議伴侶們在相處時要放下雜念,專注於與對方的互動,用心感受彼此的存在,才能讓愛情保持新鮮感。
- 不忘驚喜,保持新鮮感。長久的關係需要持續的努力和付出,才能保持新鮮感 。他建議伴侶們要用心觀察對方的喜好和需求,並在日常生活中製造一些小驚喜,讓對方感受到被愛和重視。作者認為,即使是交往多年的伴侶,也應該像剛認識時那樣,保持對彼此的好奇心,用心感受對方的特別之處,才能讓愛情持續保鮮。
- 卸下面具,展現真實自我。真誠的關係需要卸下偽裝,以真實的樣貌與對方相處 。很多人在關係中會戴上面具,隱藏自己的缺點,或是迎合對方的喜好,但這樣反而無法建立真正的連結。作者建議伴侶們要勇敢做自己,坦然面對自己的優缺點,並尊重對方的真實樣貌,才能建立真誠而持久的關係。
- 無條件信任,給予支持和鼓勵。作者認為,信任是良好關係的基礎 。伴侣之間應該互相尊重,相信對方有能力解決問題,並在對方遇到困難時給予支持和鼓勵。作者特別強調,無條件的信任是維繫愛情關係的重要因素,即使對方犯錯,也應該相信對方會改正,並給予機會。
- 設立共同目標。作者認為,幸福的關係需要雙方共同努力,而非將責任推卸給對方。他鼓勵伴侣們要設定共同目標,並一起面對挑戰,在合作的过程中增進彼此的感情。作者也提到,婚姻中難免會遇到意見不合的情況,這時應該理性溝通、互相協調,而非爭吵或逃避問題。
- 培養獨處的能力。 作者引用弗洛姆的話,「能夠獨處是擁有愛的能力的必要條件 」。他指出,只有當一個人能夠享受獨處的時光,才能夠真正地了解自己,並在與他人建立關係時保持獨立和自主。
- **尊重對方的個體性、支持對方自我實現。**弗洛姆認為,愛需要尊重對方的個體性,讓對方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和成長 。他指出,真正的愛不是佔有或控制,不是試圖將對方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,而是希望對方能夠成為最好的自己,即使這意味著對方可能會選擇不同的道路。
- 敬重對方。弗洛姆認為,敬重並非基於對方具備某些優點或條件,而是一種無條件的接納和欣賞,以貌取人並非敬重、重視條件並非敬重,人,心中所愛的是獨一無二的他,而不是愛上他所擁有的條件。
結論
愛不僅僅是一種感受,而是需要精心學習與持續練習的技術。作者以清晰的理論和具體的實例,向讀者展現了如何以真誠與努力經營愛情。
正如書中所言,「愛是一場持續的行動,而非被動的等待。」對於那些在愛情中迷惘或受挫的人,這本書不僅提供了實用的指導,更幫助他們重塑對自我與關係的理解。
當你再度思考「愛是什麼」時,請自問:「我今天為構建這段關係做了什麼?」這或許是實現愛情幸福的最佳起點。